老苗说孟母教子(踏寻中华母亲的足迹)

发布日期:2024-05-18 02:34:00     作者:回忆情未深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bms201740.html     违规举报

孟母何人?

孟子的母亲,相传仉(Zhang)氏,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国人,以教子有方而著称。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独自养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因此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老苗说孟母教子(踏寻中华母亲的足迹)(1)

孟母一生勤俭节约,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颂;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孟母去世后,与孟父合葬于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后人认为孟子成名,皆因孟母三迁教子之功,故林地称“孟母林”。

孟子何许人也?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老苗说孟母教子(踏寻中华母亲的足迹)(2)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母是位伟大的女性,她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不仅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自己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传颂地母亲典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胎教”之说也由来已久。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韩诗外传》

孟子的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不料三年后客死他乡,从此孟母带着孟子开始了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

她不仅凭着自己的双手丰衣足食,更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化孟子,并注意环境对孟子的影响,为此留传下“孟母三迁”的佳话。

孟母三迁

孟家原住的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坟莹处处,儿童常在此追逐嬉戏,不时会看到丧葬情形。孟子等孩子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个环境不利于孟子成长,于是孟家母子就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

老苗说孟母教子(踏寻中华母亲的足迹)(3)

而这里是一个交易集市,每逢集日,附近的百姓们便手提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人们的讨价还价声、叫卖声不绝于耳,这喧嚣热闹对孩子来说颇有吸引力。长此以往,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对此孟母忐忑不安,她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于是再次搬迁,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

虽然房子破旧不堪,但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地气韵,从容地风范,优雅地举止与循规蹈矩地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于是,孟母带着儿子安安心心地定居了下来。

【断杼教子】

孟母认为,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要有毅力,一旦确定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她深知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毛病。

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

老苗说孟母教子(踏寻中华母亲的足迹)(4)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地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孟母教子】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艳,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地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劝导孟子】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烦劳孟母为他操心。《列女传》记载:孟子妻独自在家时,箕踞而坐(古时一种无理坐姿),孟子见后勃然不悦,妻子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竟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除了孟子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奉养老母,担任齐国一个消闲的教授职务,而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在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来酬谢孟子,但却不肯积极地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对此,孟子如是说:“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孟子不贪荣禄,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孟子远游】

孟子曾想去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悠忽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老,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如今在山东省邹城县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还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石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并建有孟母祠。

老苗说孟母教子(踏寻中华母亲的足迹)(5)

结语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今人远不及古人也!

国家的未来在于孩子,民族的未来则在于母亲。

 
 
本文地址:https://www.xinb2b.cn/tech/bms20174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4 second(s), 6 queries, Memory 0.5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