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 太原 锦绣太原这十年

发布日期:2024-05-18 02:32:34     作者:感情风流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zns125364.html     违规举报

锦绣  太原 锦绣太原这十年(1)

一个文明开放富裕美丽的“锦绣太原城”正款款走来。米国伟 摄

  岁月年轮,十年一记;名城并州,十年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太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的十年。五年三次赴山西考察,两次深入太原调研,勉励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太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0年5月12日,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调研,提出“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考察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站在岸边,当听到汾河逐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时,他点头称赞:“真是沧桑巨变!”

  在这次考察中,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先后两次走进太钢厂区考察调研,细细了解碳纤维、“手撕钢”,寄语大家“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530万并州儿女牢记嘱托,把的关怀厚爱,化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实际行动,扑下身子干、挺起脊梁扛,持续开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十载砥砺前行。这十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怀“国之大者”,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把握发展大势,狠抓任务落实,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伟大进程中奋勇向前。

  十载春华秋实。这十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经济总量持续放大,多数经济指标的首位度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总量实现由2000亿元到5000亿元的重大跨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30%左右,服务业占比提高至57.9%,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一个文明开放富裕美丽的“锦绣太原城”正款款走来。

  ●这十年 重振雄风 转型突破蹚新路

锦绣  太原 锦绣太原这十年(2)

2022年9月30日,太忻大道全线通车。 李学军 牛利敏 摄

  十年光辉,转型为帜。这十年,太原牢记领袖“在转型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来”的谆谆教导,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全市转型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尤其是进入“十四五”后,太原迎来多重发展机遇。国家将太原列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城市、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城市,以太原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省委赋予太原重大责任和使命,明确提出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举全省之力支持太原打造“四个高地”。今日太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集成、资源在集中、动力在集聚。

  转型突破工业是脊梁

  2017年、2020年,两次走进太钢调研。在“手撕钢”生产车间,勉励大家:“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殷殷寄语,今犹在耳。

  太原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突出,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打造“产业高地”,工业首当其冲。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持续迈上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工业强市的根基更加牢固。

  踏上“十四五”征程,太原选好路径、瞄准方向、打好工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组合拳,工业振兴动力强劲,工业经济破浪前行。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576亿元,同比增长35.3%,规模与速度均创历史新高。太原工业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发展的样板和示范。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2021年11月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韦韬履新太原次日,就把走访调研首站放到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标杆项目——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

  接下来,他深入太钢等重点企业生产车间和项目现场逐一调研,走进各县区察看中小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与华为集团、山西焦煤、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深度洽谈对接,先后举行省属企业及太钢集团招商引资对接座谈会、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在高频次的工作进程里,深入把握太原工业经济脉搏,谋划太原工业发展重点。

  谋定而后动。2022年7月26日,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并州大地工业高质量发展号声嘹亮。

  大会提出,全市紧紧围绕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朝着“百千万亿”(全力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推动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万亿级工业产值规模,以万亿级工业产值支撑万亿级经济总量)发展目标奋力迈进。重点工业领域由市级领导挂帅,全面实行链长制,尽快打造一批纵向关联、横向耦合、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努力推动一批工业好项目大项目建成投产达效。

  “链”接产业。特种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6条千亿级重点优势产业链强势隆起,引领全局。

  “主”动有为。太钢、太重、美锦等一批“链主”企业产业规模大,示范作用强,迅速激起链上各要素发展动力。太原工业,活水涌动。

  抓住机遇期,用好窗口期,太原正用“人一我十”的超常之力,把基础优势打造成领跑优势,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型发展服务业是臂膀

  服务业事关发展全局,事关民生福祉,地位举足轻重。

  十年提质,太原坚持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支撑,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互联网 ”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

  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963.72亿元,比2012年增加1716.99亿元,累计增长111.3%,年均增长7.8%;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5.0%提高到57.9%,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推动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为加快打造‘四个高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1年,太原成为创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打造服务业高地其时已至。太原高点谋划、高处起势,服务业全速前行,扬帆入海。

  在对服务业进行充分调研走访的基础上,2022年2月15日,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大会召开。市委清晰描绘出服务业提质增效路径图——牢牢抓住关键重点领域,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体系。

  十年发展,厚积成势。太原古县城、方特乐园、钟楼街历史街区、晋阳里等生活性服务业态先后亮相,打通了文脉、激活了商脉;中海国际、信达中心等一批楼宇经济迅速崛起,总建筑高度266米的“山西第一高楼”信达中心目前整体入驻率达到了80%,常驻办公人员近3000人,增加收入超亿元;唐久、金虎进入中国便利店20强,全市便利店达到2300家,助力太原连锁便利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优化。2021年,太原作为国内首批5G商用试点城市,5G网络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以太原网络货运物流园为引领,太原入选全国物流枢纽建设和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

  行至半山奋力攀。以目标为号令,太原深入抓好现代商贸业发展,优化商圈发展格局,培育壮大电商产业,加大消费惠民力度,拓展大宗商品贸易,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仅在今年5月21日至6月15日,全市“晋情消费·悦享生活”第二阶段消费券投放期间,就销券约3.06亿元,带动消费24.11亿元,惠及百姓425万人次。

  太原服务业发展在提速、比重在提高、质量在提升。

  转型升级 创新是动力

  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2年,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太原成立,主要做德国进口产品的代理商;2021年,它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多个国家都有了嘉世达产品的代理商。

  短短10年,代理与被代理的转变,秘诀在哪里?该公司负责人说,成立至今,嘉世达始终贯彻专业、专注、专一的行业态度,以“创新为上”为指导,始终坚持自主科技研发。

  见微知著。市场见证了企业的蝶变,企业也见证着市场的飞跃。

  创新潮涌,千帆竞渡。以“十三五”为例,太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企业创新意愿加强,研发投入力度加大。2019年年末,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达到422个,比2015年年末增加87个;科技活动人员由13653人增加到16479人。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以打造引领全省的“创新高地”为目标,太原科技创新步伐更快、方向更明、动力更足。

  2022年,全市筹措20亿元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工作,从6个方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倍增。

  《太原市打造创新高地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太原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批重点政策出台,为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添薪续力。同时,增强“市域”意识,推动市校院所合作,加快建设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为太原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创新太原”,成果日隆。中国电科二所“4H碳化硅单晶体衬底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打破国外禁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原锅炉集团与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研制的“炉内燃烧控制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电力科学进步一等奖……

  十年里,太原获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项达1471项,占全省的74%;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9项,占全省72%。仅2021年,太原就有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三个实验室获评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年里,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由2012年的4个增至2021年的7个,增长75%;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由2012年的18个增至2021年的100个,增长了456%。以百信、长城等一批优秀企业为引领的信创产业全面推进,助力太原迈入全国先进计算一线城市。

  转型跨越 人才是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的背后是人才的比拼,创新高地的基础是人才高地。

  2021年,太重集团实施“512”人才工程,培养不少于50名精英管理人才、不少于100名科技创新人才、不少于200名能工巧匠。人才聚、事业兴。太重集团技术中心矿山所在全国率先研发出5G矿山远程操控挖掘机,秘诀就是吸纳了设计、生产、营销、售后等部门的拔尖人才,组建战略业务开发团队联合攻关,一年时间突破十几项技术难题,拿下7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智控挖掘机市场独占鳌头。

  新锐人才,新兴产业,相互成就,共筑未来。太重企业研发生产的突飞猛进,正是太原在创新领域奋楫扬帆、不断突破的生动写照。

  为人才发展强梁立柱。太原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细化完善6方面43个配套政策,搭建起人才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为人才成长修路架桥。在人才引进上,太原聘任两院院士在内的60名专家学者为市委智库专家,柔性引进院士81名、团队专家385名。放宽人才户籍迁入政策,吸引11万余名人才及家属落户。在人才服务方面,全市开设13个“一站式”服务人才窗口,设立全省首家“青年人才驿站”,打造全省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筑起人才住房长期保障体系。

  为人才扩容保驾护航。从2009年到2021年,全市人才总量从38.6万增加到90万。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投入从每年的1000万元(2012年—2017年)增加到每年10亿元(2018年—2022年)。

  太原锦绣,俊采星驰。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遗余力培养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并州大地正在成为广大英才的筑梦之地、圆梦之都。

  非凡十年,太原“转”的步伐更加坚定。

  ●这十年 城市提质 一体两翼激活力

锦绣  太原 锦绣太原这十年(3)

川容如画。 宿晓健 摄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城市建设风貌最能展现一个地区发展和进步程度。

  十年筑城织锦绣,以太原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正式进入国家规划,“一核”的战略定位日益突出。按照“一体两翼”城市发展布局,太原在持续提升主城区承载功能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产城融合共生。

  2021年,太原入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内外双修提升城市品质

  时间是最大的变量。2013年,太原开工建设中环快速路网,经过数万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中环路主线正线长49.58公里,包括匝道在内总建设里程超过110公里。由此伊始,太原“十年城建”大幕拉开,先后建成了建设路、卧虎山路、南内环街、马练营路、滨河东西路南延等快速路网,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成。改造市内多条城市主干道,五一路改造仅用时3个多月,就完美再现了并州名街的历史神韵。

  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新建改建快速路、主次干路227条770公里,小街巷303条218公里,城市路网总长度达到2802公里。其中快速路389公里、主干路640公里、次干路698公里、支路1075公里。路网密度8.2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7.5平方米。

  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迅速拉大了城市框架,全面拓宽了发展空间。2020年年底,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太原正式跨入了“地铁时代”。2022年,地铁1号线项目全线21座新建车站均已开工建设。

  既有大刀阔斧,更有“绣花”功夫。十年来,太原坚定实施城市“双修”战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度改善人居环境。历史风貌复兴工程全面实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村去城来,美丽蝶变。一大批脏乱差的城中村消失不见,被优美的小区、清新的绿带和花木繁密的公园所取代,处处勾画着一幅民生变迁的动人图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7个村完成整村拆除,城中村改造面积共计3440万平方米,已建成回迁安置房19.7万套、正在建设5.1万套,30.5万城中村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提升,配套新建小学45所、幼儿园98所。可以说,没有城中村改造,太原的面貌仍不可直面。

  硬环境要硬,软环境更要硬。十年来,太原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安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

  黑恶必除,公安机关聚焦主责主业,将打击矛头直指涉黑涉恶、命案侵财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治安必稳,突出全维防控,在驾驭治安局势上取得新突破。服务必优,紧扣中心大局,在服务市民、提升管理上注入新动能。

  2020年,太原公安重点工作名列全省市级公安机关第一;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8.78,同比上升7.09%;“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值达到95.19,创历史新高。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指出,“民意调查显示目前是太原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

  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太原围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三大主线,不断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坚决有效防控重特大安全风险、坚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平稳向好。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综合性最强、含金量最高的城市荣誉,是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太原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太原城市品质形象明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全面增强,创城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今年是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之年。全市坚定“创则必成”“战则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抓重点、破难点、固强项、补短板,聚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两翼齐飞增强发展能极

  2022年7月4日,“太忻号”城际动车首发列车从太原南站驶出,犹如一条风驰电掣的白色巨龙,一路向北,驶向忻州。至此,太原与忻州日常开行的动车组列车达到12对,实现动车“公交化”开行。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打造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紧密对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一招。对太原而言,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全市把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统一思想、统筹资源、全面部署、快速启动。市委书记韦韬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一年见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十年成城”的发展目标。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抢占先机,聚拢人气、聚集资源,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强势起步。

  从深冬到盛夏,从规划到开工,大盂产业新城核心区路网格局初具雏形、太原科技创新驱动中心拔地而起、配套基础设施全方位跟进……在“北翼”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这片热土上,一个个大项目、一座座产业园迅速开局,拔地而起,奋力创出了“太忻加速度”。

  先行先试,探路领跑,在“南翼”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转型征程正蹄疾。2017年、2020年,两次亲临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视察指导,在这里提出了“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切希望。

  作为全省深化转型综改的主战场、主引擎,综改示范区成立五年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实施了上百项改革创新,40余项在全省复制推广,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称号。区内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重大项目招商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把握机遇,其兴必至。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全市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9.10万人,比2012年增加113.4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9.23%,比2012年年末提高5.08个百分点。

  山海不远 开放实现共赢

  城市提质,开放升级。这十年,太原扩大开放之路走得步履坚定、动力澎湃。尤其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后,太原举全力打造开放高地,推动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招商引资工作站上新高度。

  今年,太原新设立13亿元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出台《太原市招商引资若干措施》,形成8个专项政策,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商贸流通、会展、文旅、现代农业等产业招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诚邀各位走进太原、品读太原、投资太原。”2022年6月13日至16日,太原市党政代表团远赴深圳考察招商,诚挚邀约引发热烈回应: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达519.8亿元。

  黄浦江畔、南海之滨、大河上下,期盼合作的太原人一次次走出去,通过产品展示、产业对接、项目洽谈、展览展示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转型新成果、投资新环境、发展新优势、开放新形象。

  太原发展势头强劲,其势已成。

  太原多重机遇叠加,其时已至。

  太原奋力破局突围,其兴可待。

  这是太原市党政代表团远赴深圳考察招商时,市委书记韦韬与企业家们说得最多的三句话。“锦绣太原 携手鹏城”推介会上,太原更向大湾区发出“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诚挚邀请。“一座千年古城、两翼强劲引擎、三重战略机遇、四个独特优势、五大产业集群”的锦绣太原,张开臂膀迎接远方宾朋。

  一项项行程落实,一扇扇门扉打开,一份份“成绩单”落地,南粤之行,收获满怀。除了市级层面的签约合作外,各县(市、区)、开发区结合本区域实际,以此次考察招商为契机,开展各具特色的小分队招商活动。

  小店区考察深圳华大基因、深圳永泰数能等科技公司;迎泽区考察对接华润总部、亚辉龙生物科技等企业;杏花岭区与多弗国际、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等签约;尖草坪区与广东天劲新能源签下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基地项目;万柏林区赴华科智创、优必选科技总部等考察对接;晋源区赴深圳天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金百泽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洽谈……

  开放合作的太原,眼界更宽、朋友更多、天地更广。

  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这十年,太原成功举办了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晋阳湖·集成电路和软件业峰会等一批大型展会和活动,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太原已与英国纽卡斯尔市等13个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

  做优环境 强化驱动支撑

  良好的营商环境,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能有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发展,可谓是各类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是地区崛起的竞争力、生产力。

  十年来,太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持续创优营商环境的最新部署,坚持“高位推动、重点突破、立体打造”,全方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水深则鱼跃,城兴则商雄。在2020年全省域营商环境评价中,太原市7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在年度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综合便利度连续两年稳居全省首位。

  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对80个城市和18个国家级新区进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中,太原市“获得信贷”“劳动力市场监管”两个指标被列为全国标杆;作为“包容普惠创新”指标进步最快的城市之一,应邀在2021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2021年,太原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称号。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2021年,太原制定实施《太原市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行动计划》(太原优化营商环境50条),同步推进18项指标便利化改革,统筹推动各县(市、区)、开发区开展区域优化行动,市县一体、条块联动,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企业发展,金融先行。2021年7月,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太原金融综合服务大厅开业,通过集聚资源、集成市场,目前已为数百家企业提供了“一站式”融资闭环服务。

  部门联动,打好优化环境、主体倍增“组合拳”。2022年,市场监管部门围绕扶持培育市场主体生命力、巩固行政执法公信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力、提升质量内核竞争力4个方面,制定出台22条工作措施。

  随后,财税部门再推利好,实施34项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走进企业生产、项目建设一线,调研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落实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市场主体扩量提质,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全市深刻把握“三无”“三可”要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承诺制 标准地 全代办”改革,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全代建等落地帮扶政策,推动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审批服务管理、公共资源交易、数字政府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年产100万台整机的长城智能制造基地4个月建成投产;战略性基础材料产业园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行历时不到3个月;2个多月时间,太忻双碳科技园展示中心走下图纸、雄姿初显……惊喜不断的建设战报,一次次刷新了项目推进的太原速度。

  非凡十年,太原“进”的力量更加磅礴。

  ●这十年 文化铸魂 精神家园气象新

锦绣  太原 锦绣太原这十年(4)

太原市2022年第二季“最美时代新人榜”发布会暨“时代新人说——永远的初心”讲述活动现场。李学军 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太原以深厚文化底蕴涵养城市气质,以千年文脉承续打造名都风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价值引领 争做时代新人

  2017年11月2日,太原市委率先发出“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倡议,在全市开展时代新人主题活动,激发鼓舞广大党员群众立足岗位,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五年来,时代新人活动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逐渐增强,518名个人或团体荣登“最美时代新人榜”,在全市形成以“最美时代新人”导方向、打底色、聚能量、立标杆、展形象的时代新风尚。

  太原市持续锻造的“时代新人说”品牌,以讲时代故事、做时代新人,发时代新声、领时代新风为主题,汇聚起一大批时代新人优秀宣讲者,以大家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将平凡力量、时代能量传递开来。“时代新人说——平凡的力量”等特色宣讲,着力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19年5月8日,一场以太原为起点,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委共同主办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在太原正式启动。

  2021年,在全市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时代新人说——恰是百年风华”演讲大赛开赛,活动集结时代新人蓬勃力量,接力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吸引受众近140万人次。

  202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一座城市的新时代“大思政课”》为题,报道太原市以“最美时代新人”为原型打造“时代新人思政课”的创新举措。时代新人们进课堂、进教材、进试卷,成为思政课上的主角。他们用青春、奋斗和梦想诠释了太原的时代精神,也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最亮的星”。

  以文立心 描绘精神图像

  太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创作文艺精品,提供优秀精神食粮。十年求索,文化战线佳作连连,舞台艺术精彩纷呈,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环境治理等重大事件,太原新创晋剧、红色话剧、舞蹈史诗、音乐剧、情景剧等剧目,包括晋剧《上马街》《起凤街》《高君宇与石评梅》,晋剧电影《于成龙》,话剧《信仰之光》《晋文公》,儿童剧《疯狂的布鲁斯》等不同风格作品70余部,新创、改编歌舞、杂技、曲艺、小戏小品90余部;创新艺术展现方式,推出“锦绣太原”原创音乐展演活动。

  太原莲花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太原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2021年10月28日晚,第一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合浪浪许家》在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以这一地方特色浓郁的剧目为媒介,太原百姓的美好生活图景跃然台上。

  2022年6月17日,以太原“两山”治理、生态修复历程为原型拍摄的电影《锦绣河山》在铜锣湾影城正式开映,如诗如画的电影语言,生动展现了太原蝶变之美。看着镜头里熟悉的景色,观众纷纷感慨:“太原锦绣,山河美好。”

  十年琢磨,太原多部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各类荣誉。晋剧《于成龙》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晋剧《起凤街》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晋剧《傅山进京》荣获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以文培元 充盈群众生活

  十年来,全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2018年5月10日,全国首创的新时代、新思想宣传阵地、红色阅读主题书房——马克思书房在静谧庄重的氛围中对外开放。这一主题书房旨在赓续红色血脉、打造理论高地,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入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

  自2018年5月开放至2022年8月中旬,马克思书房共接待市民读者33万余人次,举办活动1400余场次,带动基层单位和公共机构主动借鉴设立50多个马克思书屋(书室、书角、书架),有效推动理论宣讲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断聚合起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的新能量。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更好的精神家园”,十年来,太原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市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10个、图书馆9个、美术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6个,街道综合文化站54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42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55个。市域内建成20个城市书房,打响了“书香太原 阅读之城”的文化品牌。

  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养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培养最美时代新人等工作,建设中心(站、所)共1556个,实现全覆盖。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太原日报社、太原广播电视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太原融媒体中心和“三县一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使用。“学习强国”太原学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注册率、活跃度居全省前列。“扫黄打非”进基层标准化规范化站点实现全覆盖,杏花岭区富力华庭社区等4家单位成为全国示范点。

  持续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截至2021年10月底,省级群众文化惠民服务品牌——“梨园争春”戏曲展演演出100场;乡村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开展活动13477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开展活动2776场;乡村文化带头人开展活动6210场。

  送戏下乡,情暖三农。自2017年开始,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太原市歌舞杂技团、太原市话剧团等18家国有民营院团,在全市“免费送戏下乡”。截至2021年6月1日,累计演出5685场,观众累计113万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守望 激活城市记忆

  眼眸低垂,温柔浅笑——历经近百年漂泊,2021年,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引发全国广泛关注。佛首回归的背后,是千年并州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遗存。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现有各类馆藏文物18198件(套)、250703件。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丰富的文物遗存承载着“锦绣太原城”的厚重底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以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高标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聚焦“让文物活起来”,太原的文物保护利用,坚持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构建富有太原特色的文物创新生态体系。太原出台全国第二部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树起博物馆领域太原标杆。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8座。

  2022年6月11日恰逢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在太原晋祠博物馆成立。联盟以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己任,团结黄河流域沿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黄河文化和祭祀文化研究,将努力打造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

  亮点纷呈 做大文旅产业

  十年攀登,太原以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保护、高质量建设,投入巨资,全力推动大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助力文旅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发展着力点。2021年,太原进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太山、天龙山、晋祠公园、晋商博物院、晋阳湖公园、东西山旅游公路、环城自行车赛道、滨河自行车道、太原古县城、太原方特……一大批文旅景区建成或完成提升改造,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散布各处,交相辉映。府城文道、钟楼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古老街区恢复传统肌理,提升文化韵味,一展盛世芳华。

  今年,太原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旅游品牌,文旅产业如箭上弦,动能强劲。

  按照《太原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意见》,太原将着力打造“锦绣太原”旅游品牌,包括构建一环(环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一带(汾河景观游憩带)旅游产业总体布局,打造西山、汾河、晋阳古城、太原府城四大旅游板块,叫响“古都晋阳”“千年府城”“生态西山”“诗意汾河”“红色太原”“太原制造”“田园并州”“清凉太原”等八大文化旅游品牌。在全面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征程上,太原奋起而行、不舍昼夜。

  十年追寻,太原持续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红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建设红色博物馆上走在前列。

  目前,全市开发利用革命遗址、旧址,重要人物的故居、旧居等革命文物资源,已建成纪念馆、展览馆共11处,包括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等。

  2021年,全市革命纪念馆、展览馆以及红色专题展览等场所共接待参观学习人数213万余人次。

  非凡十年,太原“蕴”的层级不断提升。

  ●这十年 增进福祉 枝叶关情惠民生

锦绣  太原 锦绣太原这十年(5)

老旧小区改造为市民创造整洁完善的居住环境。贾 鹏 米国伟 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视察太原时,嘱托我们要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2587元、9740元提高到2021年的41377元、21551元。老百姓腰包更鼓了、笑脸更多了,生活品质也更高了。

  扶危济困 兜底保障解民忧

  百姓之所盼,就是政府之所向。十年惠民,太原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十年来,太原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职工工资形成合理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升。出台更多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政策措施,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十年来,太原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增强救助力度,逐步筑稳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应救尽救、应保尽保的社会救助格局,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2.83亿元、供养救助金2.85亿元,惠及近40万人次。

  截至目前,城市低保标准和六城区农村低保标准为730元/月/人,三县一市农村低保标准为610元/月/人,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全省第一;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达到11388元/年,供养标准居全省前列。同时,我市不断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困难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升至71元/月/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升到94元/月/人。

  十年来,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9%,均低于宏观调控目标,物价总体保持温和态势。

  应对疫情 “太原阵地”不失守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智慧、管理智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面对汹汹而至的疫情,太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以生命赴使命,共同绘就了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动人图景。

  今年2月以来,太原与奥密克戎变异株屡屡正面交锋,阳曲县、小店区和清徐县分别出现突发疫情。全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持续从严从紧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坚决守牢守好“太原阵地”。

  4月,面对清徐韵达疫情暴发突然、来势凶猛的情况,市委提出“全域静默、稳控河西、攻坚河东”策略,主要领导蹲守一线,指挥调度,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短期内实现社会面清零。

  9月底,省城出现新一轮输入性疫情,按照省委“早、准、快”要求,市委果断决策,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分区施策,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相继进入临时静默管理状态,全市域强化全员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举措,努力在最小范围、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扑灭疫情。 市委书记亲自担任防控工作专班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副总指挥,其他市委常委、副市长及有关市级领导牵头15个专班提级指挥、高效运转,市县两级上下联动、扁平化运行,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坚决阻断疫情传播链条。 10月8日,尖草坪区有序解除临时静默管理;10月7日、10月8日全市社会面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本轮疫情防控形势企稳向好。事实证明,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疫情防控最终胜利。

  百年树人 保障教育强基石

  教育是百年大计。十年兴教,太原计谋长远、革故创新,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初心,以“百校兴学”等重点举措为抓手,在促进教育普惠化、公平化、优质化上久久为功,持续提升教育综合水平,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向好。

  让教育更普惠。近两年来,全市共有11所原公参民学校转为公办学校,这些学校转公后,义务教育招生办法不变,义务教育阶段新招学生和原有在校生全部免收学费,优质教育更加普惠。另外,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全市民办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的学位(含2022年以前入校的各年级)由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购买,不向学生收取学费。无证幼儿园基本清除,普惠园覆盖率达93.7%。

  让教育更本真。2021年7月起,太原市建立起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形成推动“双减”工作的强大合力。打造高品质课堂,变革了学习方式;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 2”模式,激活学生潜力,全市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双减”政策的落地,让教育回归本真,为孩子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让教育更优质。太原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不断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差距。着力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路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奋力奔向全域优质教育新时代。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距离逐渐缩短。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红利,仅2021年,全市就新增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位16345个。

  兴医强卫 守护健康服务优

  十年提质,做强做实。太原坚持“兴医强卫”大目标,先后争取投资89亿元,新改扩22个项目,医疗机构数由2887所发展到4089所,卫技人员由31132人增加到69868人,医疗床位由22255张增加到42592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不再“一床难求”。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国家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114所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分级诊疗,实现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两个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较改革前增长6.38%。实施“中医药强市”工程,统筹推进中医服务能力提升、中西医协同发展等10个专项行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十年强医,守护健康。全市0~6岁儿童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3%;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推进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国家试点,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开通率达10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科覆盖率达77.5%,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62个,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84岁。

  可口的饭菜、洁净的居所、热络的街坊,共同创造了社区养老中心的好模样。十年暖心,太原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构建起新时代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太原模式。全市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22个、城乡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驿站209个,搭建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展3076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建设,启动“关爱老人、温暖助浴”试点工程,让越来越多老年人过上了有健康、有尊严、有保障的舒心日子。

  一个个贴心举措,托起老年人健康平安的幸福晚年。

  乡村振兴 大地飞歌画卷美

  秋日并州,五谷丰熟,沃野生金,一幅斑斓的小康生活画卷。走进希望的田野,昔日凋敝落后的贫困村蜕变成今天美丽繁荣的小康村,扶贫产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明乡村蔚然成风,民生改善成绩可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十年奋发,太原采取强有力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累计20104户、55992人全部脱贫,1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娄烦、阳曲两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太原脱贫攻坚走在了全省的第一方阵。

  “摘帽不摘责任”。全市积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对口帮扶”工作。32名市领导、160名“第一书记”、73名城区(开发区)对口帮扶队员、327名市级扶贫队员、8905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314名乡镇包村干部构建起“六位一体”帮扶格局,累计投入资金15.73亿元,形成了多方发力、广泛参与、积极协作、全程支持的对口大扶贫格局。

  乡村振兴大业初展,更需下恒久之功、使千钧之力。太原持续推动旅游景点与农业休闲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业示范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非凡十年,太原“惠”的力度更加耀目。

  ●这十年 绿满山川 并州大地披锦绣

锦绣  太原 锦绣太原这十年(6)

绿满西山花满坡。张晓笛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才是锦绣太原。

  2020年5月12日,在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视察时指出:“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这十年,太原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落实“双碳”要求,绿水青山正在向金山银山加快转变。

  十年治山 换来绿满两山花满坡

  行走在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草木叠翠,鸟鸣啁啾。十年前,这里还是岩石裸露、垃圾遍地,矿山废弃物堆积如山,乔灌木覆盖率不足20%;今天的玉泉山却浓荫蔽日、流水潺潺,区域绿化覆盖率达85%,成为又一处城郊生态氧吧。

  十年间,西山地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余万亩、治理破坏面1万余亩,累计投资近150亿元,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华丽转身,“西山治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样板”。

  治山只为守一脉青山。东山曾经是太原的黄土填埋场,在历经8年时间、用1500万立方米黄土将深沟全部填埋后,太原全面启动东山生态综合治理。现在,这里栽种各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近60个品种47万株,还建了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和健身步道,将森林、运动、健康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阳曲县北山生态园区内,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是绿树成荫。为重现北山青山绿水好风貌,至今已有100多批次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万余名市民先后在北山生态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北山生态园也荣膺第一批“全国互联网 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近山如碧,远山如黛。通过全域治山,太原已形成30处城郊森林公园环城的景观格局。特别是全长230公里的东西山旅游公路暨自行车赛道,将沿线68处县级以上人文景观、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6处市级农业旅游点和各大城郊森林公园连为一体,增添了“山路弯弯,幸福绵长”的获得感,快旅慢游系统融进了城市肌理,串起了绿色生活。

  十年治水 赢得汾河如碧白鹭飞

  金秋十月,惠风和畅;蜿蜒流淌的汾河在清徐县韩武村一路向南,奔出太原。跟前些年不同的是,这里的河水不再发黑发臭,落日余晖倒映在清澈的汾河中,一副北方江南般的温润模样。

  作为汾河太原出境断面,韩武村断面一直为劣Ⅴ类水质,在我市6个国考断面中水质最差。按照提出的“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实施“九河治理”工程,总投资约258亿元,在南沙河治理的基础上,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余8条河的治理,将污水收集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置。

  随着城南、晋阳、汾东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以及一批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太原建成区污水处理量由2012年的43.26万吨/日提升至2021年的108.88万吨/日。从2018年开始,全市启动雨污分流改造;从2020年1月开始,各大污水处理厂执行全国最严的污水排放标准,排放限值比国家标准低20%至60%……

  在21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后,汾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实现华美蜕变,引来“生态试纸”中华秋沙鸭落脚,翩翩起舞的白鹭成为冬日汾河边一道暖心的风景。

  2020年、2021年,韩武村年均水质类别均为Ⅳ类。今年,韩武村断面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1至7月,月均水质为Ⅲ类。与上年同期相比,氨氮同比降低26.26%,总磷同比降低24.6%。

  十年治气 重见高天流云太原蓝

  青山蕴含美丽,蓝天关乎幸福。从燃煤、机动车、工业企业、扬尘等污染源入手,太原打响了蓝天保卫战。以燃煤治理为例,太原十年共拆除城中村烟囱5.57万根,完成农村清洁供暖改造24.75万户,完成棚户区整体拆迁清洁供暖改造3.6万户,实现35吨以下燃煤锅炉“全清零”……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太原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坚定决心。燃煤特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由2016年的63微克每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年底的14微克每立方米。该指标也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相关要求。

  蓝白相间的纯电出租车,如城市上空的蓝天白云,成为太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6年,太原将全市8292辆出租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首个出租车全部电动化的城市。出租车电动化后,太原每年预计减排PM2.5超7吨、氮氧化物807吨、一氧化碳3886吨、碳氢850吨。

  而今,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街头挂有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日渐增多。截至今年8月20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近210万辆,纯电动车约9.17万辆,占比4.35%。

  “街道干净、依山傍水、蓝天白云,与印象中的资源型城市不一样! ”许多来到太原的人,都会为这座城市的“新姿态”而感慨。太原人的朋友圈,“晒蓝天”越来越普遍,这是一份自信、一份骄傲,更是一份通过不懈努力得来的幸福感。

  十年治城 建设洁净低碳新并州

  在建筑屋顶设置大量太阳能光伏电板,发电供给楼座使用,供热采取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省首座零碳、近零能耗智慧建筑——太忻双碳产业科技园展示中心即将完工,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持续推动太原这座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城市东北和西南方向,建成2座日处理4800吨的焚烧电厂,全市主城区和清徐县、阳曲县的城乡生活垃圾实现了“全焚烧、零填埋”。

  十年间,太原在城市外围建成八大热源厂,集中供热面积由0.73亿平方米增加至2.18亿平方米,累计替代分散燃煤采暖锅炉3198台。今年开始,全市启动六大雨水系统雨污混接点改造,让雨污分流的治理延伸至细枝末梢。

  向绿而行,向新而生。太原正在用绿色点“靓”居民生活,向“双碳”目标迈出更大、更强劲步伐,打造城市治理的生态样板。

  截至2021年年底,太原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6117.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4.77%;各项主要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全市公园绿地面积达5487.2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5平方米;建成综合性公园21个,社区公园49个,专类公园17个,街头游园、广场等315个。城市公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蓝天常在、城入画屏”的锦绣美景,正由梦想照进现实。

  非凡十年,太原“治”的能力更加彰显。

  ●这十年 淬炼初心 接续奋斗谱新篇

锦绣  太原 锦绣太原这十年(7)

2019年9月30日,省城各界向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在牛驼寨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梁琛 摄

  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理想如同灯塔,照亮前进方向。聚焦“四个走在前列”要求,太原加快推进党建引领、队伍建设等重要工作,做强“红色引擎”、打造“红色地标”,把“红色基因”化为干事创业新风貌。

  不忘初心 点亮红色基因

  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

  为让更多党员坚守初心、坚定信念,太原按照党中央部署,接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从严治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接力跑”,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确保全市党员干部在各种风浪考验中朝气蓬勃、一往无前。

  通过集中教育的洗礼、高压反腐的淬炼,全市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同时,全市始终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和“两个维护”的忠实践行者。

  十年发展,全市基层党组织从10666个增加到13452个;党员数量从207217名增加到304967名。为让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太原持续用力办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强化教育培训,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政治素养、精神境界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铸就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太原始终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切实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统筹做好“育选用管”各环节工作,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一大批在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不忘初心,体现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促进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十年来,太原市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支持人大围绕重点领域谋划和推进立法、监督等工作。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聚焦重点领域立法、提升良法善治水平;紧扣创新转型监督,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十年中,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35件、修改35件、废止21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61项,作出决议决定73项,依法任免、决定任免和批准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15人次,圆满完成历次人代会批准的各项任务。

  支持政协围绕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凝心聚力、服务大局,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全面加强,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十年来,政协聚焦当前中心工作,建言资政服务大局;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和招商引资平台,不断提升协商履职质量和水平,积极构建宽领域、多层次、常态化的协商格局;在全省先行先试开展“有事来商量”协商平台建设,在各县(市、区)相继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协商平台品牌。

  不忘初心,体现在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十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固本强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任务,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共建鱼水深情,太原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九连冠”。

  按照党中央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部署,太原在全市域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基地,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军民融合的太原模式。

  从严治党 做强红色引擎

  持续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促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进一步向上向好,是推动太原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从严治党,高压不松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省委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不断提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综合效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作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去年以来,全市聚焦“关键少数”,对李贵军、郭建生、李定生等8名市管干部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始终保持高压震慑。全市立案2112件、处分1917人、留置70人、移送检察机关67人,查处行贿人员36人。追逃追赃取得重大进展。全市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103人,通过监督办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3亿元。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强化政治监督、优化政治生态。按照看望慰问我省基层干部群众时的重要讲话要求,全市聚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等,强化近距离监督、常态化监督,更加有力有效服务保障新时代太原发展大局。

  从严治党,制度是保障。太原深化“三不腐”一体推进,保持“惩”的震慑,坚持不懈提升“治”的效能、“清”的自觉。突出纠树并举,狠抓作风建设,坚持不懈纠治歪风邪气、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坚持不懈整治民生腐败、维护群众利益。坚持不懈提升监督效能、激励担当作为。常挥巡察利剑,注重成果运用,坚持不懈推进“全”的覆盖和“效”的提升。

  从严治党,基层是根本。在全省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是省委贯彻落实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为基层赋能加压立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部署。

  太原高点定位、迅速行动,进一步完善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制度、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工作、建强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在党建引领保障上努力走在全省前列。

  牢记使命 打造红色先锋

  廉者,莲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十年来,太原认真落实清廉太原建设各项任务,在全面建设清廉山西中展现省会担当。

  作为省会城市,太原在清廉建设中既要对标对表见行动,又要真抓实干勇争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构建完善具有太原特色的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支撑,构建权力运行制约体系;以“关键少数”为重点,构建干部管理监督体系;以思想教育为引领,构建廉洁文化培育体系;以共建共享为载体,构建清廉单元创建体系,努力打造清廉山西的“太原样本”。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更是红色先锋的作用。奋斗十年,全市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凡的业绩,以实干精神获得了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平凡英雄”。

  这其中,有29年守护城市 “地下动脉”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润梅,有太原最后一名步班邮递员、全国劳动模范王收秋,有英勇逆行、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市疫控中心副主任郭建娥,还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阳曲县黄寨镇南留南村第一书记尤变清等。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着党员风采,凝聚起全市上下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磅礴力量。

  始于人民,忠于人民,是共产党人推动事业前进的根本遵循。今年,全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市级领导带头领办了51项重大民生事项,各级领导干部累计完成8000件重点实事,涉及就业、教育、住房、养老、社保、交通、生态、信访案件化解等各个方面,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形成了一批常态化制度成果。

  先锋在前、攻坚克难,这支红色队伍为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提供了坚强保障。

  非凡十年,太原红色堡垒筑得更加坚牢。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非凡十年,历史时空中镌刻下清晰的太原坐标,时代大潮里澎湃着强劲的太原动力。

  回望十年之路、体悟十年之变,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太原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努力在全局中奋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为人民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必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扛起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历史使命。

  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太原使命在肩,壮怀激烈。全市上下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昂扬奋进,真抓实干,以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 任兵 冯海 岳霞红 郝晓炜 任晓明 陈辛华 李俊华 郜蓉 何宝国 司勇 太原日报

 
 
本文地址:https://www.xinb2b.cn/sport/zns12536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19 second(s), 6 queries, Memory 0.8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