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故事陶公洞(汤阴瓦岗民间故事)

发布日期:2024-05-15 02:08:37     作者:长相思里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bjx377252.html     违规举报

汤阴县大寒泉村,是一个有着近 3000 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面积约 6 平方公里,人口 2300 余人,耕地 5000 余亩,位于县城正东14公里处,东邻闫庄,南接冯村,西依龙虎,北望尧会,恰是县域瓦岗、菜园、五陵三镇交界地带。

民间小故事陶公洞(汤阴瓦岗民间故事)(1)

寒泉顾名思义,因泉而名。村名出自《诗经·邶风·凯风》典故,有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寥寥数语,由景及人,意味深长。意思是说,汨汨寒泉水,出自浚城的北面,寒子七人,却承担不了母亲的劳苦。后人则以“寒泉之思”,来指子女对母亲的孝思或子女思念母亲的心情。

相传,寒泉乃殷纣王祖坟之所,整个村落由西向东海拔依次下降,最终形成两个截面,居高处的雨水雪水蒸发后,渗入不透水的黏土层,沿着地层斜面自西而东自然涌出,涓涓细流,汇为涧水,积聚成泉。这就是大寒泉村的来历。

前人也常把大寒泉称作大寒涧,想必是涓水成涧、泉水殊寒、清冽爽口又名的缘故。有大寒泉,对应的则有小寒泉。两村实则融为一体。记得儿时,一条叫做南王沟的鸿沟将两村分割南北。仅有千把人的小寒泉不甘其小,故取名南寒泉。在南北寒泉交界处,当年有一条自南而北的涧水,在低洼处溪水汇聚,形成大小不一的湖泊、草甸。每当夏秋时节,鱼翔浅底,蝶飞燕舞,不时有淘气的孩童湖中戏水,人鱼共欢,避暑涤尘,堪作一景。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两村的百姓那时并不和谐,也不知是否有古训,两村百姓鲜有往来,少有通婚。更多的是,因地邻纠纷、玩童打斗,更使南北寒泉老死不相往来。说来也怪,大寒泉村姓氏奇众,通常有“三王四李,张石崔肖”的说法,邻里纠纷也常常带来家族之争,曾是多年来政府重点关注的“头疼村”。南寒泉村则不同,村小姓单,清一色的程姓。而今,象征着楚河汉界的南王沟已不复存在,似乎是抚平了村民之间长期割据而带来的创伤,修复了往日难以治愈的冷战“鸿沟”。

寒泉因泉而生,因泉而名。自古以来,一泓泉水流淌千年,流越世世代代,流过春秋冬夏,流进百姓的心田,孕育出无数的血脉与生命,谱写着母爱的伟大与崇高!泉水给予百姓的不仅仅是休养生息,还承载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寄托与历史传承。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村中南头尚有上下两眼清泉,其中居于高处一眼供百姓饮用,低处的一眼则供妇孺洗衣。每当村民俯身取水,一扁担下去,就可将泉水装得桶满盆足,全村大半个村落都将泉水当作生活用水。一浅清泉,一世清欢,这甘甜清盈的泉水,是百姓心头的“生命水”。尤其夏秋时节,井中泉水自然溢出,堪为奇观。泉水清澈见底,鱼儿悠然自得,人鱼共生,各得其乐。涌泉汨汨,流淌不息,在村中形成一池潭水。风逐池塘,摇红举绿,莲儿轻曳,浅吟暗香。寒泉,因泉而名,因水而灵。村东与五陵镇闫庄村交界处,有一人工渠,当地村民称作赵王沟。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兴水利时由政府动员附近各村开凿,南接卫河,北通汤水,灌溉着方圆十里八村的沃野良田。

渠内浅草丛生,蛙鸣鱼跃。孩童们每当放学过后,蹚水摸鱼,追逐嬉戏,好不热闹。特别是将大鱼小虾这些“战利品”,用一口大锅烹制,烧成鱼、熬好汤,小伙伴们围在一起品味尝鲜。那年代绝对称得上是一顿饕餮盛宴。而今,故乡仍在,奇景难寻。短短 40 余年,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地下水位因过度开采而急剧下沉,昔日的涌泉已成绝唱,漫步村中,涌泉难再。一眼已淤为平地,一眼已成涸泉。自此,寒泉不泉,难符其名。(作者:李国强 通讯员:杜进杰)

 
 
本文地址:https://www.xinb2b.cn/sport/bjx3772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1 second(s), 6 queries, Memory 0.5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