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

发布日期:2024-05-14 03:33:00     作者:夜雨醉秋风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yow145580.html     违规举报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但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种种欢乐。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然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呢?

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忠臣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割自己的肉为

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便携老母隐居于绵山中。为请介子推出山为官,晋文公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不料介子推和母亲都被烧死。晋文公后悔内疚,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逢该节都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故人之意。恰好清明节气正在寒食节的第二天。宋代后,寒食扫墓的风俗逐渐延至第二日,融入到清明之中。加之踏青等习俗也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尽管介子推的故事颇有争议,但清明节也就流传了下来)

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我们搜集了一些清明节有趣的民间习俗绘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清明节的民间习俗

一 、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现在已成为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铲除杂草,放上贡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2)

王弘力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 唐 · 祭扫》

二 、 吃寒食

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冷餐,即已做成的熟食,古代常见的冷食有青团子、馓子等。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3)

王弘力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 唐 · 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三 、踏青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探春、寻春等,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唐朝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描写了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4)

元代 王振鹏(传) 《驭马踏青图》

清明踏青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到了唐朝,已成为一种时尚。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诗句。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生动描写了清明踏青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在古人的踏青旅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

四、放风筝

风筝又称风琴、纸鹞、纸鸢。 古时,清明节放风筝很盛行。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断鹞”。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一群儿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欢快心情。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春瑦纸鸢图》描绘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5)

齐白石《春瑦纸鸢图 》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6)

《春瑦纸鸢图 》(局部)

《春瑦纸鸢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之一。画家以写意的手法,描绘了峭壁山石一片葱绿,旁边一树冠枝繁叶茂,绿树翠封峰,生机勃勃。在山石之上,一红衣少年手中的风筝已飘向高高的空中,另一褐衣老者似在指导少儿放风筝。上有题识:“仰观万丈落儒冠,一线欲无云际寒。不见木鸢天上去,诸君尘世未曾看。”1910年,湘潭名士胡廉石把自己住在石门附近的景色,请王仲言拟定了24个题目,再委托齐白石按题作画。齐白石精心构思,换了几次稿,花去3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石门二十四景》这组作品。《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记录了创作过程,说:“廉石和仲言,都说我远游归来,画的境界,比以前扩展得多了。”生活中最平常的风景、最简单的事物、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在齐白石的笔下妙趣横生,

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

五 、插柳

插柳,始于唐代。人们头戴柳或将柳插门上以避虫疫,还可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宋代的“弄柳”习俗达到极致。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7)

王弘力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 清 · 卖柳条》

六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蹴鞠,即用足踢球,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蹴鞠,最初用来训练武士。唐宋时期,蹴鞠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说明在唐朝时蹴踘就是清明习俗之一。《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大臣们一起踢足球的情景。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就描绘了踢球的技艺。陆游《春晚感事》云:“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可见在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动的广泛性。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8)

元代 钱选 《宋太祖蹴鞠图》

《宋太祖蹴鞠图》原作为北宋苏汉臣,元代钱选临摹,现藏上海博物馆。该画设色淡雅,用线古拙。钱选题识:“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表现出了对此画仰慕已久的心情。

七 、 荡秋千

荡秋千开始流行于南北朝,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据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把病毒荡走飞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清明打秋千的最初主要是女性。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代诗人韦庄的《麟州寒食》描写了清明荡秋千的习俗。清代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描绘了这一情景。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9)

清代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

北京故宫博物馆

此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一侧配有清代梁诗正的题诗:“东风二月拂人和,高架秋千红袖多。五色衣裳耀明锦,彩云相映掠空过。绿杨红杏媚春晴,才到花朝洲景成。闲闘身轻踏空舞,天风吹度佩琼声。”《杨柳荡千》描绘的是清明景色:杨柳舞于春风,杏花映于春水,芳草萋萋,嫔妃宫女走出闺房,在草地欢嬉,秋千架上,一位妃子的身姿轻盈如燕,一宫女靠近秋千,做护卫状。此图表现了主仆之间亲近的关系。画家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嫔妃们描绘成身材修长、体态轻盈、秀润飘逸。在技法上,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

八 、斗鸡

斗鸡在战国时已很盛行。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斗鸡诗》:“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说的就是斗鸡的场景。

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不仅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清明节有关的绘画(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10)

王弘力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 晋 · 斗鸡》

*以上资料搜集于网络,若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更改删除。

供稿: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

 
 
本文地址:https://www.xinb2b.cn/know/yow14558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SiteMaps  |  BaiDuNews
Processed in 0.038 second(s), 6 queries, Memory 0.5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