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畅读全文》章节:第50章
经典之作《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中的人物刻画极为丰满,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影响力,为故事情节增添了无数亮点。这本连载中的小说已经更新到了最新章节,总字数137340字,喜欢穿越、历史、历史古代、且对穿越、历史、历史古代、故事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
书友评论
60几章就不写了。。。。[吐]
仍然觉得文本身是很好的 但拿还没上架的体量谈收益不行,然后弃文跑路,这种操作实在很难评,太击碎追连载的信任感了。 人各有志,祝作者以后写文顺利,但这本书还是不要推荐了。
章节推荐
第39章 招贤令(求追)
第40章 霍笃霍峻(求追)
第41章 季汉十将(求追)
第42章 伯乐刘备(求追)
第43章 选将(求追)
作品阅读
刘备不敢怠慢,当日就将诸葛亮献上的律令通读了一遍。
然而这些律令,却是让刘备都忍不住心惊:“主簿,这些律令,是否过于严苛了?当初高祖入关中,废除了秦的严苛刑罚才得到了关中士民的支持。如今我初得南阳,正是安抚南阳士民的时候,若是用严刑峻法,岂不是让南阳士民离心?”
刘备行事,本就以仁德为主,但诸葛亮修订的律令却以威严为主,更偏向于严刑峻法,这让刘备不得不去慎重考虑。
在修订《南阳郡暂行律令》前,诸葛亮就跟诸葛瑾仔细讨论过刑罚是要严峻还是松弛。
相对于俗士儒生只会座谈高论,诸葛兄弟都是精于时务的。
诸葛亮读书习惯于纵观大略,对历朝历代的刑罚设置及其成就和遗祸都有很深的了解,故而深知刑罚的张弛之道是要因时而异的。
诸葛瑾来自后世,同样深入了解过历朝历代的刑罚设置,又有法治思维熏陶,跟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
两兄弟都认同《南阳郡暂行律令》在刑罚上的严峻。
见刘备心中疑虑,诸葛亮肃容而道:“左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昔日高祖进关中,与关中秦民约法三章故而让秦民感念高祖恩德,的确是因为秦法严苛秦二世不修德政的原因。”
“然而纵观秦王六世,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以来,皆是以法治国。”
“虽然秦法严峻,但秦法赏罚分明、刑无等级,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士民百姓皆可以通过耕种收获和战场立功来获得爵位和钱粮。”
“六世秦法,让秦王嬴政一扫六合,结束了八百年的分封乱象。”
“亮与兄长曾有多次讨论,秦始皇在世时期跟秦二世时期,律法有根本的差别。”
“秦始皇在六国土地上施行秦法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施行的秦法虽然严峻,但却贯彻了赏罚分明和刑无等级的核心,故而六国士民对秦法有畏惧之心却不会有反叛之意。”
“秦二世不懂得秦始皇的深谋远虑,擅自破坏秦法的赏罚分明和刑无等级,让秦法只剩下了严峻,以至于连关中秦民在内都怨恨秦法的严峻。”
“高祖跟关中秦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法只是表面的安抚,真正的核心是高祖恢复了律法的公正严明,方才让关中秦民信服。”
“自南阳太守袁术开始,南阳郡的律令就变得繁琐,失去了公正严明的核心。”
“袁术执掌南阳郡的时候,是一套律令;刘表执掌南阳郡的时候,是一套律令;张绣执掌南阳郡的时候,又是一套律令。”
“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有权力的专权恣意,以至于南阳郡诸县官吏皆视律令为无物。”
“长吏就是法,世家豪族就是法,甚至于一个亭长也敢自称是法。”
“律令若不能公正严明,又如何能令诸县官吏去捍卫律令的权威?”
“如今亮用严峻的律令来约束南阳郡的官吏,官吏知法才会懂恩;左将军再以爵位嘉奖守法的官吏,这些官吏才会感到光荣显贵;恩荣并济,南阳郡上下官吏才会各司其职,行事有度。”
“官吏守法,士民才会效仿,唯有如此,南阳郡才能政清人和,遵纪守法,上下皆奉左将军为尊。”
诸葛亮对秦法的见解,令刘备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舍弟诸葛亮,劝刘备入荆州》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